“日均Token(词元)消耗量一年多时间便增长300多倍,这样的需求爆发在整个IT行业前所未见,而这背后全是算力。”并行科技董事长陈健的话语中,既有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带来算力行业井喷式需求的感慨,更有胸有成竹的笃定。作为深耕算力领域18年的老兵,他带领并行科技逐渐成长为国内A股市场专业的算力服务与运营提供商,并实现业绩高速增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由中国证券报联合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展的2025北交所万里行调研活动走进并行科技。陈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解析了并行科技的核心逻辑:“用户要的从来不是一堆算力卡,而是最终的业务产出,所以我们18年只做了一件事——让计算更简单。”从软硬件的协同配合,到成本的极致压缩,再到运行效率的不断提升,并行科技正以技术为刃,在算力产业的大浪中开辟独特赛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并行科技办公地 本报记者 肖汶昊 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核心逻辑破局 跳出“卖算力”思维
“很多同行把精力放在‘堆卡’上,但这恰恰搞错了方向。”在采访中,陈健最常提及“用户视角”一词,在他看来,算力服务的本质不是硬件堆砌,而是价值交付——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GPU、CPU本身,而是在算力上跑通的应用、训练好的模型、落地的业务成果。
陈健自身便是算力的用户。1993年,陈健进入清华大学就读流体力学专业,流体力学风洞等实验恰恰需要大量的高性能计算来通过精细建模逼近真实物理过程,陈健与算力领域的缘分也就此展开。
“计算机专业人士更关心的可能是我做得好不好,但用户更关心的其实是我用得爽不爽。并行科技发展18年以来,整个业务逻辑就是用户用得爽不爽、是不是让计算更简单。”陈健认为,算力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
不是建好算力设施等待需求,而是为客户需求匹配合适的算力。“我们搭建算力服务平台,用户仅需五分钟即可完成开户,提交计算任务。我们负责把程序有关的所有问题,包括选什么算力最合适、什么算力性价比最高、应用在算力上跑的性能如何提高,所有这些事情全包了。用户只管用,我们叫‘可用、好用、降本’,这些都做到之后,用户为什么要离开我们?你是找不到理由的。”陈健表示。
算力只有用起来才有价值,并行科技做到了算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翻译官”和“优化师”,破解行业普遍存在的供需错配难题。数据显示,并行科技的算力服务已覆盖超1300家机构,包括600余家企业、400余所高校、300余个科研机构,以高质量、高性能、高性价比的算力服务,推动各领域实现数据驱动、智能驱动。
需求爆发赋能 数万用户筑牢增长根基
在人工智能时代,Token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大家所说的“流量”。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1年半时间已经增长300多倍。
今年10月,字节跳动旗下火山引擎进一步披露,豆包大模型9月日均Token调用量超30万亿。
这样的增长速度超出所有人预期。“数据显示,火山引擎大约占国内公有云大模型市场的一半,我们可以理解为,仅仅几个月时间,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调用又翻了一倍。我从来没见过涨这么快的需求,整个IT行业从来没见过。”谈及行业热度,陈健连用两个“从来没见过”形容。
这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正是并行科技近两年业绩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6.55亿元,同比增长32.07%;归母净利润为1205.67万元,同比扭亏为盈。2025年前三季度,并行科技营业收入为7.34亿元,同比增长69.25%;归母净利润为840.80万元,同比增长178.80%。并行科技在公告中披露,智算云业务增长较快,已经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2025年上半年,并行科技智算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75%以上。
业绩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扎实的客户根基。陈健表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使用并行科技服务的头部AI大模型企业,不少在3-5年前就已是公司用户——彼时他们还是高校里的科研团队。“我们为超过5万名教育科研类用户提供算力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大到很多大厂都已经退出这一市场,但这也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陈健告诉记者,当这些科研人员创业或进入企业后,自然会成为并行科技的产业客户,形成了独特的客户转化链条。
并行科技的用户已经涵盖人工智能、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陈健认为,“人工智能+”行动还将进一步全方位激活更多行业的算力需求,进一步向传统制造业、农业等行业渗透延伸。
“客户需求在哪里,我们的算力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就覆盖到哪里。并行科技正通过自建、共建等方式持续扩大算力资源池。”陈健介绍,在通用超算领域,并行科技市场占有率已超过20%。在资源调度与场景适配方面,并行科技已覆盖47家智算中心、15家超算中心,总调度能力超200万CPU核心、5万卡以上GPU,可精准适配AI大模型训练推理、科研计算、工业仿真等各类高负载场景。
向前一步 使命再升级
华为最新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报告表示,到2035年,全社会的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计算领域将突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的束缚,在计算架构、材料器件、工程工艺、计算范式四大核心层面实现颠覆性创新,最终催生新型计算的全面兴起。
陈健深以为然,他同时强调:“算力需求涨10万倍,付出的资金成本不可能同比例增长。最终靠什么?要靠软件和硬件的协同配合、算法效率的提升。”
做好“中间层”,优化性价比,这是算力服务领域一直以来“卷”的方向。陈健回忆,今年2月DeepSeek大模型刚推出不久,并行科技测试发现,调用DeepSeek满血版100万Token的算力成本竟高达130元,而当时DeepSeek官网的服务价格仅16元。
“我们彻底懵了,意识到如果不做算法优化,根本没有生存空间。”陈健说。从2025年2月到2025年11月,9个月时间里并行科技团队通过算法优化、调度升级,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将这一成本从最初的130元降至4元以下,离线模式更是可以降到1元以下。
但技术的升级永远不会停歇。陈健表示,现在的输出效率要求从每秒输出20个Token提升至50个Token,“还得继续‘卷’,我们正在努力中。”
在陈健看来,随着人工智能需求持续爆发,用户的核心需求将会从使用算力转变为使用模型,并行科技也需要在做好算力服务的同时再“向前一步”。“未来5年,我们要从‘让计算更简单’升级为‘让模型更简单’,这里面有很多并行科技可以做的事情。”陈健说。
“我希望并行科技能成为全球领先的算力服务与运营提供商,让算力像水、电一样,成为人人可用、人人受益的基础生产要素。”站在人工智能和算力需求爆发的风口,依托18年技术沉淀、北交所上市的资本赋能,陈健和并行科技,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前行。
转载请注明:财经解码网 » 科技 » 并行科技:抓住算力服务本质 以技术突破迎接需求爆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