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

直击内蒙古高科技春播:中国中化打造“吨粮田”样本

2025月04月26日 61806浏览

  四月的内蒙古,春寒尚未褪尽,春玉米的播种正有序开展。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实地探访由中国中化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合作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与单产提升一体化”示范田,见证中国中化旗下的中化农业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在“吨粮田”里书写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直击内蒙古高科技春播:中国中化打造“吨粮田”样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数字配方”助丰收

  在中化农业MAP达拉特旗技术服务中心实验室,中化农业MAP鄂尔多斯区域经理张帅手持一份土样向记者介绍:“在这里能解析土壤的pH值、氮磷钾等含量,相当于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很快就能告诉农民该选什么种子、配多少底肥。”

  从实验室的玻璃窗望出去,8个白色原料储罐在阳光下闪着微光。“中化农业MAP大师系统在接收实验室数据后自动生成配方,当农艺师向系统输入配方指令,失重秤立即启动毫米级计量,30秒高速混配,让每袋底肥都带着专属‘营养密码’。”张帅介绍。

  在达拉特旗的田间地头,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正在精准作业,滴灌带沿垄铺设如毛细血管般密布田野,将水肥精准输送到每一株玉米的根部。农艺师在远程系统上进行实时监测、科学调控,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事作业体系正在有序运行。

  自2022年起,中化农业MAP探索推广玉米单产提升全程技术服务方案,形成了覆盖“土壤检测-选种播种-精准灌溉-高效水肥-综合机收-数字化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

  “引入中化农业MAP模式后,变化是非常显著的。”达拉特旗道劳哈勒正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荣表示,中化农业MAP的农艺师会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筛选最适宜的良种,制定科学种植方案,像播种时间、密度、施肥量和病虫害防治时机等都有精准的规划。“通过中化农业MAP模式的科学种植和管理。”刘世荣说。

  “选择与中化农业MAP合作,正是看中其在农业技术集成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突出优势。中化农业MAP的农场运营结合智慧农业,运营效率高,一万亩农场只用两个人即可运营。此外,先进农机与科学农艺结合,大大提升了耕种及产出效率。”达拉特旗副旗长阿木尔布拉格表示,达拉特旗计划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吨粮田”打造范围,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旗。

  “滴”出“吨粮田”

  走进达拉特旗东南58公里的侯家营子村,万亩玉米“吨粮田”试点春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侯家营子地处黄河“几字弯”地带,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节水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命线。立足内蒙古水资源利用现状,中化农业MAP侯家营子示范农场在“种得准,管得精”上下足功夫,大力提升节水能力。

  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介绍,侯家营子农场率先引进国际先进滴灌系统,结合中化农业MAP创建的玉米灌溉决策模型,在北方规模化农田中率先实现小流量精准灌溉。“这些滴灌带被喻为‘埋在地里的毛细血管’,能定时定量将水送到作物根部,结合中化农业MAP农艺师制定的精准管理方案,实现‘不多不少,滴得正好’。”张永丰说,让智慧农业软件代替人去做决策,精准地给出每块田的灌溉、施肥建议,通过滴灌带让每滴水、每滴肥都到达根系所需要的位置,最终在这片相对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吨粮田”。

  “2024年,高产示范农场玉米亩产达1016公斤,比周边农户平均高出约20%。同时,通过精准滴灌,每亩用水量仅为238立方米,较传统灌溉节水约160立方米,真正实现了增产与节水的双赢。”张帅说。

  更令人惊叹的是科技对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点金术”。在土默特右旗苗六泉农场,15米宽的蓄水池沉淀着黄河泥沙,经过多重过滤的清水通过滴灌系统精准浸润作物根系。“我们把传统漫灌改为‘湿润球’灌溉,结合耐盐碱品种选育和精准水盐调控,相较于地块未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之前,2024年苗六泉农场粮食产量提高63%,为盐碱地开发利用提供了成功范例。”张永丰说。

  土地入股激活乡村振兴

  在侯家营子示范农场,村民付来忠的自家土地正经历着从“零散耕作”到“集约经营”的蜕变。

  “在土地入股合作社后,每年每亩有1400元稳定收益,还能在农场打工,自己每月还能拿六千多元务工工资,挣钱多了,人也轻松,还能学技术。”对这一变化,付来忠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种变化源自中化农业MAP打造的“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即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品种、耕种、管理与销售,既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现实难题,也实现了“小田变大田”,推动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发展。

  “通过与中化农业MAP合作,整合土地资源,统一规划种植,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还可以将部分收益投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刘世荣表示,准备扩大与中化农业MAP的合作规模,将更多的土地纳入中化农业MAP的服务范围,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红利。

  中化农业通过“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种出好品质,卖出好价钱”,取得了亮眼的农业增产数据与创新实践成果,成为政府推进农田改造的有力帮手。数据显示,2024年,中化农业MAP线下服务规模约3565万亩,线上服务面积1亿余亩,针对农户开展示范观摩和技术培训近10万人次,助力服务农户每亩平均增产8%至15%(与当地平均产量相比),粮食增产共计近25亿斤。

  “我们将以点带面,推动其经验在全区落地生根,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表示。

  未来,中国中化将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加快打造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集成技术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亩产提升、农民增收,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if $type=='index'&&$page=='1'}